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LEARNED RESOURCEFUL,TIMES
高华志:让官瓷文化代代相传发表时间:2017-07-25 13:46 高华志:让官瓷文化代代相传 汴梁晚报全媒体记者 校爱玲 他六十有余,仍致力于北宋官瓷的继承与创新;他儿孙满堂,仍手把手地教徒带徒;他衣食无忧,仍每天与官瓷“耳鬓厮磨”;他夙愿未了,尽管制作的官瓷作品佳作不断、屡获大奖,但心里梦里仍是官瓷……他就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封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所长高华志。 半路出家 痴心官瓷 从车水马龙的东大街拐入狭窄悠长的南京巷,沿着这条小巷,记者来到了位于小巷北头的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推开门进去,满屋的瓷器映入眼帘:“出戟尊”“贯耳瓶”“梅瓶”“方口壶”等,一个个形态各异、造型逼真,虽然是仿制品,但釉及色彩的精美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既无刻意雕琢以哗众,又无颜彩渲染以媚人,唯以体态造型之简朴、釉色纹片之雅丽、紫口铁足之古拙、质地如玉之高贵,展示了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品质和魅力。 “先坐下歇一会儿,天太热了。”说话的正是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所长高华志,他也是对恢复北宋官瓷艺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菊德(已故)的弟弟。记者坐定后,高华志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小个头的官瓷,本就小的官瓷在他那双略显粗糙的大手中更显娇小。这是高华志烧制的最小的官瓷,高度只有57.49999999999999px。 就这两个小件官瓷,让今年63岁的高华志打开了话匣子。他把与官瓷的苦与乐、官瓷带给他的荣誉与骄傲,一一道来。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北宋官瓷研究进入了低谷。20世纪90年代初,退休后的高菊德跟家人说,不能让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官瓷二次失传。于是,他就带领家人自筹资金,率先创建了开封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当时,倾其所有,我们才筹了不到10万块钱。”高华志说,“我大哥年纪大了,三哥有自己的生意,所以,兄弟6人中我们4人决定从事官瓷的研发和制作。” 当时已经年近四十的高华志虽然之前也在市二轻局上班,但从未研究过官瓷,所以对他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好在有二哥(高菊德),他参与了恢复北宋官瓷的整个过程,所以我学习起来有便利条件。”高华志说。就这样,已近不惑之年的高华志,跟随家人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职业。他不曾想,将近40岁开始的职业让他如此痴迷。 苦心学习 终有收获 万事开头难。对高华志来说,从事北宋官瓷的研发和制作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身体上的苦不算什么,关键是有些技术,反复琢磨反复试验就是行不通,那才是最要命的。”回想起当时的困难,高华志感慨道。 当时,高华志兄弟几人在北郊王坟村租了一块地,自己动手垒了一个窑。尽管窑很简陋,密封性也不太好,但他们还是干劲十足。每天一早钻到窑里,学习注浆、烧窑、修坯、做母子、选料、配釉等,晚上到家还要反复计算配方比和总结白天学习的东西。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一年下来,却没有烧出几件像样的成品。“当时,真的很泄劲,但二哥说,十窑九不成,大家如果不坚持,肯定遇不到好的官瓷作品。”高华志说。尽管困难重重,兄弟几人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说完,高华志拿起一个粉青的官瓷让记者看。“你看看有什么特点?”说着,高华志向记者介绍起这件官瓷。“这就是所谓的‘紫口’‘铁足’,也是北宋官瓷的独特风韵。”高华志说,“在烧制过程中,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主要以釉色之美、裂纹之俏为标准,然而北宋官瓷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为求一件‘紫口’‘铁足’、体态粉青、开片明晰、片如龟背、纹如鳝血的官瓷,那是相当不易。”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常见的有粉青、天青、月下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让官瓷不露胎,高华志曾在窑内反复研究沾釉的方法,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当时,沾釉都是手捏着官瓷的足圈,整个官瓷沾好釉烧制好后,官瓷的足圈都会留有抓坯的3个手指印。”高华志说。为了去掉这3个手指印,他用了一年多才破解了官瓷不露胎的诀窍。 说起那一年多的窘境,高华志的脸色沉了下来。“为什么不走出去学习?”面对记者的提问,高华志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想出去啊,可是没资金。当时吃饭都困难,有一点资金还想投到窑上。当时是真难,可越难还越想做出点成绩。”很多人都说,高华志着魔了,一钻到窑里就是十几个小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在这样的执著和反复试验中,高华志解决了官瓷不露胎的难题。 “所以,上釉是最关键的一步。”高华志说。不同的造型,会使用不同的釉,调釉时的原料配比十分讲究。北宋时期官瓷追求温润如玉的乳光质感,抚之如缎似玉、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即便如此,一件作品最后成形的样子,仍然是未知。”高华志说,“只有等到出窑的那一刻,才是无限惊喜的时候。每一次开窑都像是迎接一个新生命,充满了期待与幻想。” 传承创新 再放异彩 官瓷虽美,但华美的背后是粗活细作,一个步骤的不完美,就会与一件精品失之交臂。这么多年,高华志深有感触。就像他常说的:“每一件不起眼的成品,都需要精雕细琢。”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近年来,为了获得悦目的釉色,高华志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严格选料,讲究工艺,不断改进配方和釉面,使官瓷烧制工艺有了很大提高。经过千锤百炼,如今的高氏官瓷形成了质朴无华、釉色雅丽的风格,在“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获得多项大奖,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展销。其作品曾在2000年中原文化新加坡行活动中获得金奖,2001年被选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004年获全国旅游产品博览会精品奖,2005年获河南省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优秀奖,2008年获中国国内旅游商品展示会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钧瓷文化节陶瓷技艺大赛珍品奖,2010年获中国汝瓷国际文化节银奖…… 如何创新官瓷艺术,使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既保留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让高雅艺术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高华志一直在思考的。为此,他多次到神垕、禹州学习,并结合市场先后研制了茶具、文房四宝、人物像等,打破了官瓷不过尺的传说,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北宋官瓷的烧制技艺,高华志创办窑口,招收学徒,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致力于北宋官瓷文化的弘扬。多年来,他坚持撰写了数万字有关北宋官瓷的文章,使更多人了解官瓷文化。 如今,高华志已经把所有烧制手艺传给了33岁的儿子高阳。“余生没啥挂念的了,唯一的心愿是把官瓷烧制技艺代代传下去,这也是我二哥高菊德的心愿。”高华志说。 |